生命不應該只是變老




 

生命--不應該只是變老,它必須成長
愛--是你生命的歡舞!去愛就是去經驗你本身內在最美的空間
歡笑--帶來力量,笑從你內在的泉源引出一些能量到你的表面,能量開始流動。
笑和祈禱一樣神聖!

閱讀菁英會用心獻上,在2007/1/18



關於 作者
奧修(Osho)…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印度,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系,並在傑波普大學擔任了九年的哲學系教授,之後周遊印度各地。一九七四年在印度孟買東南方的普那 (Poona)創建了「奧修國際靜心中心」,吸引了大批的西方年輕人及世界各國的求道者前來體驗靜心與轉化,逝於一九九○年。
   他對門徒及求道者的演講已被錄製成六百多種書,翻譯成三十多國文字。你無法歸類奧修無所不包的教誨,從個體對意義的探尋,到當今所面臨最迫切的社會與政治 議題。他述而不作,所有的書都是以他的聲音與影像記錄謄寫而成,是他三十五年來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聽眾之自發性演說。印度的<週日午報>將他與甘地、尼赫 魯、佛陀等人,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位人物之一。

下載語音檔(1)-5.80 MB
下載語音檔(2)-5.84 MB
下載語音檔(3)-6.23 MB
[
按此回閱讀精英會 ]



靜心觀照
 



靜心之路
 



道之門
 



叛逆的靈魂
 



女人與婚姻
 

我的VIPMall網址→ http://www.vipmall.com.tw/monicalin 歡迎參觀!!

用金融人的思維,管理人才資產



Manager Today經理人

用金融人的思維,管理人才資產

爽朗、有熱忱,講話幽默犀利,是劉宗聖給人的第一印象,不管什麼場合,只要劉宗聖在,氣氛就絕不冷場,但只要一談到工作,劉宗聖總是露出認真的神情思考 著。身為寶來金融集團「五年級」梯隊的劉宗聖戰功彪炳,他是發行台灣第一檔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指數股票型基金)的專案負責人;回顧自己的管理生涯,他說自己曾經好強,總想證明能力比人強,經過幾年掙扎,才體會好的管理者,並非以自己原 有的專業來領導團隊(專業領導),而是必須以領導力整合旗下團隊的專業(領導專業)。現在的劉宗聖總是避免獨攬光環,他選擇了一條領導專業的路。

從「專業領導」到「領導專業」

Q:你33歲就當上副總,掌管一個部門,管理職讓你最困擾的地方是什麼?

A:我從「專業領導」走到「領導專業」的過程,受得衝擊很大。年輕的時候,我 很好強愛面子,看到一些長官很多事不懂,有時候跟他們報告一些數字,他們連聽都沒聽過,我常覺得這樣怎麼當主管?那時候我立志以後當主管絕不像他們一樣, 我要用專業服人。直到真的管一個部門,才發現這是一種錯覺。管理的面向幾乎是360度,會計、財務、人事、行政、策略、產品、行銷、業務到客戶關係,要滿 足這些需求可能要30種人才,一個人怎麼可能什麼都懂?那時我受到的衝擊很大。

但我又想證明自己是靠專業才當上主管,所以剛開始不論前台、後台我都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了解,問題是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我充實了專業,那策略、風險和管理的 溝通協調誰來做?那時我的EQ不是很好,同事都覺得我很主觀、太堅持,不好溝通,但我總覺得自己看得最清楚,又不知道怎麼放權,最重要的是我還會擔心,如 果因為管理職而放棄鑽研專業,卻碰到市場不好或業績做不到而失敗了,就再也銜接不回原本的專業職,沒退路了,那我還這麼年輕,該怎麼辦?大概有一、兩年的 時間,我的價值觀非常混亂。

Q:你怎麼克服這個困境?

A:後來我想通了,即使走專業職,也不可能永遠一個人,最後還是得回到管理 職。我決定做個取捨,先承認自己不是什麼都懂,把好強的心放下。以前還會找理由辯解,現在我會承認自己不懂,所以要找專業的人來做。你必須承認這些人都比 自己專業,但是你要領導他們,就必須要讓他們感覺你的領導是有制度、可溝通的,而且制度要透明,有一定流程。把權利義務區分清楚、告訴他怎麼分工,去溝通 希望我分配哪些資源。最大的改變是我養成有錯就要道歉的習慣。

我可能在情況還不明朗的時候,做了一些錯誤判斷,或是對人做了一些批判、要求,在當下或事後被證明是錯的;我就坦然道歉,然後和大家一起找解決方法,多聽 大家的聲音,找到平衡點。以前我還會「死撐」找藉口,撐到後來員工不爽就離開,沒有人會留下建設性的意見,對組織一點好處都沒有。我也好強愛面子,以前把 時間花在證明自己比別人好,結果只是我和他之間的勝負,對群體的成功沒有幫助。

當初總覺得群體的成功是因為我的領導,要不是當初我很有魄力去決策,怎麼會有現在的表現;後來我慢慢發現,也許群體裡有人比較突出,有人比較不突出,但每 個人都對團隊有一份價值,即使只是一顆螺絲釘,我都很感謝他們的付出。我不認為自己現在做得很好,還是一步步在往「領導專業」的方向走。

不同人才,用不同目標管理

Q:面對各種專業的人才,你的領導方式是什麼?

A:其實人才也是一種資產組合,在這個組合裡,就像投資一樣,一定有部分屬於 成長型、也有屬於價值型、轉機型的。對不同的人才,用不同的目標來管理。成長型的人可能是比較年輕、工作態度不錯、教育背景也夠,屬於有潛力,只是現在還 沒對公司產生太大價值的一群。對成長型,我先給他們目標,了解他3~5年內的生涯規畫,是想往窄深或寬廣的職涯發展。

比較希望走窄深型的人,我讓他的強項更強,強化他的專業;希望未來走寬廣偏管理職角色的,我會先和他溝通,然後比方出國、參訪、拜訪客戶,各種時候我都會 和這種人密切互動。有目標,還要給機會磨練,讓他們try and error(試誤),成長型的人現在還不定,所以要盡量測出潛能,給他目標、訓練和機會,我就是做教練。這種人自己要帶,比方去外面拜訪客戶,談完事情之 後,我會和他們過程分享,讓他了解為什麼我這麼做。或是用角色互換,在會議中讓他先講,等講不出來了我再接下去,讓他們了解做事不是這麼容易,因為這型的 人通常自信心比較強,有時候會衝過頭。

Q:價值型和轉機型的人才怎麼管理?

A:價值型表示經歷到了一個階段,通常是中階以上的經理人。他們對公司已經產生不可忽視的價值,我的方式是用制度管理。分工授權的體系要明確,他們都是有戰功的,不能隨便打隨便罵,通常要用溝通協調的方式,很透明的告訴他我在想什麼,別讓他們去猜。

有一個重點是獎酬制度要清楚,價值型的人可能幫我承擔了80%例行性的工作,有功勞、獎金發放要以他們為主,否則他們第一時間就會受到打擊。管理的重點是權責分明,用制度管理,讓他們有權有責,不要有權無責或有責無權。

當他們達到績效標準,就要給他們預期要的獎勵,而且只能多不能少。至於轉機型分兩種,好變壞或是壞變好。好變壞可能是家庭或感情因素,或外界環境改變他沒 有意識到。他們需要關心,有時候發現某些人表現一直很好,但最近報告或業績表現都在下降,就要去了解原因,好變壞代表著向下的力量,要更注意。

Q:這麼聽起來,人才組合好像也是一種投資?

A:沒錯,我們都希望轉機型的人才變成成長型,成長型人才變成價值型,構成人 才的良性循環。成長型的人雖然短時間還沒為公司產生太大效益,但市場不斷改變,經營的業務也會發生變化,價值型的人可能因此產生動力耗竭或衰減,變成轉機 型,這時候成長型的人就能接上,我們再想辦法提升轉機型的人才。金融市場一直在變,人才的資產組合也會跟著循環,我的管理方式是讓各種人才都有舞台,制度 面講清楚、獎酬透明,我負責在人才的橫向溝通、生涯規畫、訓練的角色上做管理。

Q:管理三種人才的時間都一樣嗎?

A:基本上我會比較把重點放在成長型的人才,因為他們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成長不上去,衰退就有可能掉到轉機型,而推得上去就能變成價值型,讓我又可以繼續從轉機型拉一點人才到成長型。管理人才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基本上是所有的時間都在做管理人才。

我和價值型的可能談風險、策略、業務目標,然後下個行程要開會,有機會教育新人,我就和很多成長型的人在一起,不會刻意把時間切割開來。當然我也希望價值 型的人才愈多愈好,當一個地方90%都是價值型人才,那我可以躺著幹了(大笑),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價值型的人也有自己的生涯規畫,或可能被挖角,成長 型的人才就是我的人力庫,隨時準備接棒。

Q:工作之餘,你也常到學校教課或演講,教學工作對你在人才的管理上有什麼啟發?

A:其實很多學校也希望和實務界接軌,找企業界裡不同的人去教課或演講;對我 來說,剛好是訓練自己的機會。我在念書時,就發現自己平常話很多,但是一上台就什麼都講不出來,我對群眾講話的膽量,是當兵的時候被「磨」出來的。那時候 當班長,輪到背值星、全營集合喊口令的時候,根本沒時間緊張,慢慢地就練出膽量。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可以一次在一百多人面前講話,但在教課或演講的時候,有 固定的聽眾,而且演講者的壓力不那麼大,是訓練簡報能力的好機會。

我的一些同事可能簡報的技巧不夠好,但腦子裡有很多知識,我就建議他們可以參加這類的活動,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上台講話的經驗沒辦法用口述傳承,一定要 實際去體會才能訓練出來。有很多同事跟我說,一個月花一、兩個小時去教課,但慢慢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被訓練的愈來愈好。

以終值和現值概念推專案

Q:你是發行台灣第一檔ETF的專案負責人,專案工作的成功關鍵是什麼?

A:我做過幾個專案,做專案給我的體悟是,不是把專案如期或提前做完就是登峰 造極,做專案的確需要團隊合作,靠時間管理、協同作業來達到目標;但完成之後,把專案導入業務,才是真正的起點,應該要把眼光的能見度拉長。以前我很全心 全意投入專案,做ETF的時候曾經3個月沒有休假,為了就是在時限前把專案做完、做好,那個時候的我能見度比較短,只看得到專案完成的期限。

現在我把能見度拉到終身,我要專案是終其一生都能成功的,能見度一拉開,做專案的時候不論橫向溝通、資源配置、時間安排、情緒管理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做專 案的確很辛苦,可是我們用終值和現值的概念去想,把期間拉長,專案、業務、經營都考量進來,當初的努力都會被攤還掉。有一天回頭看,這幾年下來多少人為了 經營在努力,自己曾經的付出也微不足道,沒有什麼專案負責人的光環。做專案的精神不在你多努力,因為努力是必要的,也不在你有多辛苦,因為大家都辛苦,最 重要是你對未來投射了多少思維考量。

構思專案的時候有些東西不能是片斷的,做死了,思慮要更謹慎一點,不只埋頭苦幹就夠了,還要考量到專案完成後,因應機制改變的彈性和延展性。

Q:怎麼拿捏專案的彈性與延展性呢?能不能舉個例子?

A:譬如說ETF,專案在2003年完成,但現在還是持續在推動、改革業務。 當初做專案,我可能預期將來業務會到10樓高,但那時的資源只能蓋到3樓,那沒關係,地面上蓋3樓,我可以先做好10樓的地基,假設將來業務有到10樓的 需要,我不會讓老闆和拼業務同仁的人失望,因為房子可以繼續往上蓋到10樓,而且不會垮。

我們永遠不曉得未來的發展是怎樣,這就是思考專案的延展性和彈性,而不是專案做得很成功,業務卻很可惜,永遠只能有3樓的規模,或是要整個打掉重建。拿捏 這個真的不容易,我們每次專案做完,導入到業務的時後,常因為IT系統、流程環節在專案時的決定,影響到後來業務的發展,但又不能整個重新再來,因為業務 量已經走到一個規模了。可是當初可能覺得不那麼做會趕不出來,或根本不可行。做專案只是一個階段,但不能和後續的業務切割開來,能見度拉得愈長愈好。

---更多精采內文請詳見本期雜誌

5分鐘,省時大作戰

快樂工作人雜誌

很多人每天可憐兮兮的向老闆、老天爺多要5分鐘,再5分鐘就可完成報告,再5分鐘就能睡得滿足,足見5分鐘的神奇力量。接下來請你花5分鐘,學會如何善用5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事事省時。

文/王曉晴

只要你懂得方法,絕大多數的工作只需要5分鐘時間,就可輕鬆完成。

摘錄日經《上班族》(Associé)雜誌的「超速效工作術」專題菁華,搭配採訪國內專家,《Cheers》雜誌製作「省時大作戰策略」,告訴你如何在5分鐘內做好一件事,達到效果。

快速掌握重要訊息

不管是讀書或讀報,不要傻呼呼的從頭讀到完,原則是先選擇對你有用的資訊開始讀起。

建議讀報步驟為
1.把報紙攤開,從版面標題,挑選你想看、需要看的資訊。

2.好報導會將重點擺在頭尾兩段,先看這兩段,能快速理解重點。

3.根據第1、2項原則,挑出對你有用的資訊,再仔細閱讀,較無用的資訊可以閱讀標題方式帶過。

建議讀書(小說除外)步驟為
1.看書皮,通常上面有專業人士對此書的重點提示,從這些重點開始閱讀,能快速掌握書旨。

2.看目錄,先勾選你最感興趣的章節閱讀,其他內容再慢慢看。

閱讀主要目的是幫助思考,一旦你已學習到有用的資訊,就達成閱讀效益,不必太拘泥於看了多少篇幅、閱讀了多少時間。

重要郵件當下處理

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電子郵件,一般人最常動作是,把信箱全瀏覽一遍,對資訊有印象後,先關掉信箱,心裡盤算:「這件事很重要,我等有時間再來回信。」

但不立即處理,下次再開信箱,必然要重新搜尋、閱讀、思考,再回信,看似快速,其實前3個動作,第1次開信箱就做過了,等於多花時間。

最好解決辦法是,Right Now,現在就去做,「不做拖延,直接完成工作,往往是最節省時間的方法,」裕隆集團旗下前瞻管理學院講師鄭國威說。

不過,他也提醒,人一天只有24小時,做事要有取捨,要從重要事做起,重要性可分別從主管和個人角度思考。首先釐清主管最重視什麼,再衡量你現在不做哪件事,往後將會造成工作困擾。

另一方面,很多人常把時間耗費在救火,也就是處理緊急事件。但是緊急未必重要,重要的不立即處理,又會變成緊急的,反而讓人覺得時間壓力越來越大。

有效歸納文件與名片

切忌把文件統統堆疊在一起,看似很整齊,其實很容易讓人找不到文件,也毫無工作優先順序。

文件歸納有如下幾項重點:

1.文件依處理順序分為重要而緊急、重要但不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按表操課。

2.每天下班前,把隔天的待辦文件整理好,集中放在一起,隔天上班,就能立刻進入作戰。

3.名片收納也很重要,建議依客戶所處產業分類。此外,存放順序也有一定的方法,祕訣是把最近頻繁使用的名片,集中擺在最顯眼處。

善用零碎時間

別小看零碎時間。若想好好運用零碎時間,建議先把事情分成2大類,一是需要一段完整思考時間才能完成的事,一是不需思考就能做的事,後者就用零碎時間做。零碎時間包括搭捷運或等公車時間、工作與工作之間的空檔等。

做事效率高的萬博宣偉台灣分公司總經理項薇,工作忙碌,1星期還能幫家人準備3次午餐便當。

她趁搭捷運回家時間,花5分鐘思考以下問題:回家要做哪些料理?步驟?哪些動作可同時進行?哪些動作不能花太多時間?將所有流程想過一遍,她回到家就能輕鬆地在40分鐘內完成烹調。

此外,她也建議,隨身放支筆,隨時隨地記下須完成的事,甚至突然閃過腦海的想法。一方面提醒你,哪些重要待辦事項未做,一方面節省之後絞盡腦汁回想的時間。

還可以利用空檔時間,把每天做哪些事,每件事各花多少時間寫下,就可算清你究竟浪費哪些時間,或者在哪件事情上花了太多時間。

當你發現問題出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做出改善。

5分鐘做好會議規劃

《上班族》雜誌採訪開會達人,針對開會效益做出幾點建議:

會議主持人要注意
1.召集會議出席者,別超過10人,否則很難有效率。

2.訂出開會目的,確認每位出席者清楚知道目的。

3.會議進行間保持討論,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能偏離主題。

4.訂好議程,幾點幾分到幾點幾分討論哪一項,何時停止討論,何時要有結論,皆須訂時間表。

5.會議一定要有決議,最後主持人一次宣布決議重點。

會議出席者要注意
1.傾聽,不要中斷別人談話。

2.思考,針對開會目的集中思考。

3.發言,要有重點與建設性。

4.決定,要有根據,不要憑直覺。

5.不要猛記筆記,很容易分神。

6.出席會議絕不遲到。

有禮交換名片,事半功倍

名片交換是社交第一步,攸關能否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有禮交換名片,能讓往後合作更事半功倍。

建議步驟如下:

1.先把自己的名片準備好,然後等對方拿出名片。

2.用兩手接住,不要把對方的名字與職稱蓋住,你才能一眼看見。

3.兩手拿出你的名片,也不要蓋住名字與職稱,讓對方能清楚看到。

4.別急著把對方名片收進去名片夾,先放在最上層,與對方寒暄。

5.若是開會場合,建議回座位後,將對方名片照座位表排放,能快速記憶人與職稱的對應。

5分鐘寒暄,成功第一步

快速引起注意,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是合作的第一步。換完名片後,別急著離開現場,先與對方寒暄5分鐘,能提高合作達成率。

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1.首次寒暄時間不宜過長。尤其在公開場合,雙方都想多認識新朋友,一直拖住對方時間,很容易有反效果。

2.隨時注意對方反應,從眼神、回話內容就可略知一二。例如對方眼神已飄向他處,或回話只是答「喔」、點頭,猜測對方已有意結束談話,別白目的自顧自一直講。

3.出席場合前,大略設想你會遇到什麼人?誰是你最想認識的?把握時間引起這些人注意。另外,出門前做5分鐘功課,上網查詢對方的職位,目前執行哪些專案,這是好話題。

4.名字介紹很重要,很多人只記得介紹自己的豐功偉業,個人名字卻含糊其詞帶過,會降低對方對你的記憶度。建議自創有記憶度的名字介紹詞,例如與個性相關、與本身工作相關、與對方產業相關,最後完整重覆名字,能讓對方快速記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