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大98上青少年心理與輔導期末重點(一)

7章 家庭、學校及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
第一節 當代家庭中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主要係受到先天遺傳所攜備的身心特質,以及後天環境(包括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之影響。
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學校、以及社區,是影響青少年發展之重要社會環境力量。
在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家庭是第一個非正式的社會化機構,學校是第一個正式的社會化機構,而社會則是青少在家庭、學校之外,日常生活活動的主要場所,故諸此社會環境,均對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力量存在。
l   家庭的主要類型:
1.    傳統家庭:傳統家庭由於有更多的情感及經濟共生,它既構成束縛,但另一方面它在成員之間也構成一種社會支持系統。青少年在傳統家庭中成長,有同輩同儕及不同輩分親屬互動經驗,對學習人際關係互動一般多認為有正面助益。
2.    隔代家庭:隔代教養與問題青少年並無直接因果關係,但有許多研究指出,隔代教養的孩子在生活適應方面有困難、心理有偏差,急待社會的支持以及學校在人力與物力上的特殊關照。
3.    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歷屆考題:由於核心家庭缺乏社會支援網絡,一旦夫妻互動發生問題,通常無力解決。
4.    雙生涯家庭(dual-career family):一般亦稱為雙薪家庭,當子女成長來到了青少年成長階段所謂的狂飆期,父母在辛苦工作下班後,能否還有心力參與子女成長、進行共享活動或生活分享,這是雙薪家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5.    單親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6.    重組家庭(blended family) 歷屆考題:是指夫妻雙方過去各自都離過婚,彼此再結婚組成一個新家庭,且其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重組家庭常會在繼親與子女間出現比較、抗拒、冷漠等關係,而造成夫妻雙方對子女管教的困擾。
7.    自願不生育家庭(voluntarily childless family)
8.    同性戀家庭(homosexual family):
9.    單身家庭(single individuals)

l   家庭的功能:
1.生殖
2.保護
3.社會化
4.規範性行為
5.情感交流
6.賦予社會地位

第二節 家庭對青少年之影響
如果發生問題家庭,或家庭出現問題不能得到良好解決,那麼對於正值自我統合與情緒風暴中的青少年,將產生明顯不利影響。
一、家庭歷程:父母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其實是雙向的。發展建構觀(developmentalconstruction views)的觀點,是認為個體在家庭鄉成長,他會獲取或攜帶他在原生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的型式。此一發展建構觀又可加以區分為以下二個不同觀點:茲分別說明如下:
()       連續觀:主張「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是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影響,影響隨後的所有人際關係,影響小孩一生中如何建構或連繫與他人的關係」。
()       不連續觀:主張「一名小孩的成長與發展,是會產生一種質的改變,故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式,並不必然就會完全局限或影響往後一生的人際關係型態」。人的情緒和社會發展是一種不連續的方式在進展。

二、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歷屆考題
()依附不良:
Bowlby提出依附理論主張,嬰兒生命早期與母親或其照顧者之間親密的情感連結,是其日後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12個月大的嬰兒若形成不安全的依附,則往後一生中都有情緒與行為的問題。
Ainsworth以陌生情緒實驗,研究12~18個月大的嬰兒,,觀察在母子相處情境;下,陌生人介入時,嬰兒對母親所表現的依附行為。根據研究發現,可以區分為:
1安全依附型:此類嬰兒視母親為安全基地,當母親在旁邊時,他會自行四周探索,自動玩玩具,陌生人出現時,他也會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之。當母親離去時,他會緊張甚至啼哭,母親去而復返時,他表示非常高興,可是與母親親近一下後,又會回去玩他的玩具。
2不安全依附型,又可以區分為下面二類:
(1)
迴避型:母親在時他不在意,母親離去時也不顯緊張痛苦,母親去而復返時,他非但不表示高興,反而表示生氣,陌生人出現時,沒有特殊表情。
(2)矛盾型:一開始就擔心實驗情境,一直擔心母親的行動。母親離去時,表現極度不安並啼哭。可是當母親返回時,卻又表現若即若離的矛盾傾向;他要母親抱他,卻又生氣地掙脫要下來。
()界域侵犯:所謂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界域侵犯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己罪有應得;()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無能力避免別人侵害;()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這些遭受界域侵犯的青少年,如果自己不能有更多的自我覺知,未來也可能從界域侵犯的受害者,在成年之後轉而成為界域侵犯的加害者。
()代溝與溝通不良: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親子兩代間在思想與價值觀上所存在的明顯差距,稱之為代溝。根據Atwater的研究指出,在存於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主要有三類:
1低度反應的溝通:即溝通者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起庭成員負起責任。
2品質不良的溝通:亦即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產生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
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最常見的是雙重束縛溝通。
(
)家庭暴力與虐待:家庭原應是最親密的團體,但卻易發生暴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成員情感大量投資於家庭關係,並且抱持高期望,以致他們非常認真地看待家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容易因細心爭端而演變成暴力衝突。
另一個原因是傳統父權社會文化中存在的權力差距與當代女性主義或兩性平等思潮抬頭二者間的衝突。
再者,父母親對子女如使用暴力管教,無形中其實就是提供一種楷模來供子女觀察學習,增強子女的暴力行為。
此外,電影、電視的暴力、色情節目充斥,足令許多人們產生觀察學習;而核心家庭的孤立存在,更使發生家庭暴力的可見度變低,因而不易社會控制的約束或干預。
()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管教上的過猶不及,都會造成青少年的自我統合障礙與情緒困擾。McWhirter等人根據研究指出: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與極端化的管教方式,經常導致危機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發生。其指出四種常見不一致的管教類型:
i. 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
ii. 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
iii. 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
iv. 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
()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父母親酗酒或藥物濫用,常致小孩遭受暴力攻擊或漠視遺棄,也可能成為孩子觀察學習或模仿的對象,而使家中青少年的身心難以健康地發展。未成年青少年因懷孕或結婚,轉身成為父母但卻失業或缺乏穩定經濟收入,通常前途黯淡並易滋生其他社會問題。
第三節 學校對青少年之影響
一、學校教育與青少年:學校不僅是青少年課業學習的場所,同時它也提供了一個社會舞台,使得同伴、朋友、或小團體能對青少年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歷屆考題:由於學校數量的快速擴大,降低了質的水準,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如下:
(一)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青少年的行為危機多與學校學習困難有關。
1.學校效能:有秩序的環境、明確任務與認同感、凝聚力、適切的分組與支援、適當的教材與進度、積極豐富的學習、有效的教學評量、充分的教學資源和良好的教室氣氛。
1學校效能之界定:獨重智育,造成學業成績未達標準的危機青少年,就算國中基本學測或高中基本學測,最後仍造成學校培養更多會考試的學子,而非出自於個人好奇心或自發的學習方式。
2學校效能的影響因素:除了上述 1. 因素外,另包括未來生涯發展、社區對學和學生的期望、家長及校友的支持、畢業生累積的社會資本,更重要的是校長的領導效能更是關鍵重要因素。
2.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教職員生的行為都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要素包括人工製品與創造物(屬最上層,如建中紅樓或北一女綠色制服等)、價值觀(中間層,是所有成員共同看重的)和基底假設(最下層)。通常有良好學校文化者,學校效能或學生效能都會比較高。另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良好的工作氣氛,也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
(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中央集權與科層化的教育組織,易陷於本位主義思考。
1.教育結構:學校與班級
1學校結構:建築、學制、課程學校結構是指學校的人數多寡。研究顯示,小型學校可提供青少年較好的教育,小型學校通常會有較多的利社會行為,較少的反社會行為發生。小班教學的效果較好,因為彼此互動多、參與高、情誼好,並具有彈性的學習環境。另研究指出,貧窮家境與學習成績不佳間的因果關係,大型學校是小型的十倍之多。
2班級結構:有時班級的影響大於學校環境,故班級結構、班級氣氛和師生及同儕互動對青少年均有重大的影響。
合作性的酬賞結構」:某位同學獲得成就,也增加別人獲得成就的機會
競爭性的酬賞結構」:某同學得到第一名,其他人就沒有第一名的機會
3班級密度:是指學生在教室的活動空間大小,通常與班級人數有關。研究指出,學業成就與班級人數呈負相關;另在高密度的情境中,會使學生產生不安與不舒適感,也會影響社會互動,並增加攻擊行為。但在降低班級人數同時,多元化、個別化和適性化的教學習型態也是不可忽視的。
2.課程及其他因素:課程是學校有計畫的教學活動,稱之為「學校的正式課程」;有些活動非預期中,是在預定外發生的,稱為「學校的潛在課程」。另外,有些教學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課程控制較少,對學生的影響比較自然、間接,可稱之為「非正式課程」。不論正式或非正式課程,都可稱為外顯課程;而刻意設計或非課程設計所傳達的,如:「態度」、「意識形態」的學習,稱之為潛在課程
(三)教室氣候:營造一個正面的環境氣氛,對青少年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
其包含以下二策略:
1.
威信型的策略:教師訂規矩,合情合理並以身作則,行為規範要求前後一致,能幫助學生朝向自力自主,與同儕相處良好,並顯示出高自尊。威信策略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但仍在教師有效監控下。
相對於威信型策略,另有兩種無效的教室管理策略:
一是專制型策略(是嚴格約束和懲罰,主要焦點是控制教室秩序,而非教學效果)
二是放任型策略(提供學生自主自由空間,但對學習技巧和行為管理上少提供支持,通常這類學習效果較差,自我控制也較差)
2.有效管理團體活動:有效能教師與無效能教師之差別,是在於他們是否勝任管理團體活動的能力。有效能教師是在一個明確規則基礎上訂定適度的課業要求,激勵學習動機,達成學習目標。
(四)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父母親是否能與學校老師維持適切互動,並關心或融入子女在校課業及生活問題,亦是學生在校發展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五)同學同儕:在學校中,同學同儕是影響青少年發展重要關鍵之一,通常與學業成績有正相關。
(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有適配性的問題,如果學校或教師所提供之訓練或學習機會,與青少年發展的需求無法相符,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第四節 社區對青少年之影響:良好社區與資源,有利青少年身心健全發展。

一、    社區及其意涵:社區或稱社群,或稱共同體,係指在某些邊界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之一切社會關係。它可以是指地理定義之區域,或是鄰里間、或是不同地區卻存有相同概念、思想上的關係;它也可以是一群具有共同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居住相同地區的人。
社區通常包函某些人和某些社會團體,但排除另一些人和另一些社會團體。有時他的界線是嚴格劃分的,有時卻較鬆散開放。社區基本上存有三種涵意:一、地域性社區(如鄰里),相互關係的網絡(是指特定成員間有交互作用),三、社區(是一種心靈情感上相互歸屬的人所形成的團體)

二、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pp.223-226) 歷屆考題:社區是青少年成長中的主要一個互動場所,它能夠提供青少年學習楷模,調節親子間關係不當衝突,彌補父母角色不足,建立良好同儕互動與情感支持,產生社區共識與共同規範的力量。由於都市化發展,居民社區意識低落,人與人冷漠,使得青少年在社區中無法滿足其情感的需求或得到社會支持。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    楷模與增強: 觀察學習 p.223歷屆考題是指人經由觀察他人行為而學習到新的行為。包括:利社會行為或偏差行為,都可在社區中透過觀察學習的機制得到。不同社區可能對不同行為作出增強(是指自發行為後得到酬賞或獎勵而重覆該行為發生的機率)

()    從眾與順從:從眾是指在團體沒有直接要求遵從時,個人知覺到團體壓力所作出的順從行為。它是受到別人實際或想像存在的影響,而導致行為改變。
有二個從眾:
一叫資訊從眾,或稱為資訊性的社會影響,起因於青少年在困惑的環境中,不知如何是好,此時周遭的行為對他而言是有用的資訊,所以採取同樣的行為跟進。
二是規範從眾,或稱規範性的社會影響,起因於青少年不願意因為與他人不同被排斥嘲笑或懲罰,而作出從眾行為。
順從是指個人為了自身利益,或避免團體處罰而屈服於團體意見,表現出符合他人要求的行為,即所謂的口服心不服。其技巧有:
一、    逢迎(是指社區裡某些人物或團體先運用方法得到青少年的喜歡,然後再對其提出要求)
二、互惠(意即禮尚往來,是指某些人物或團體先對青少年施以小惠,一旦有恩在先,再提出他們的要求)
三、多重要求(是指某些人物或團體,提出兩階段不同的要求策略,通常第一次是圈套,第二次才是真正目的,比如:腳在門檻內技巧:先提小要求再提大要求;門在臉上技巧: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低飛球技巧:先提合理的要求,答應後再提較大的要求)

()   社區社會階層 p.225歷屆考題:是指社會之中,依據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所形成的高低不同社會等級狀態。
通常中上階層,有較佳的學業成績,高抱負,良好價值觀。
Rice提出「貧窮與文化不利的循環」:他認為貧窮家庭的青少年不易接受充足的教育,由於低教育導致低收入,低收入導致低生活水準,低教育同時也造成知識狹礙,謀生能力不足,使得個人掌控環境的能力有限,甚至造成世代難以脫困的惡性循環。
()    社區次文化:為防止不良社區次文化的影響,政府相關單位可以以下途徑防止負面情況持續惡化:
1     對社區居民進行職業訓練與就業安置。
2     營造優質網路虛擬社區,加強維持社區治安與必要實體建設,取諦不法行業。
3     鼓勵貧窮與文化不利之青少年,努力向學並給予必要的學習輔導與生活安置。
4     提供適當的社會救助與文化刺激,使社區不利文化能逐漸獲得改善,以符得主流社會規範與價值。
例如美國教育的早期介入方案。

8章 青少年與生涯
第一節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

一、生涯 p.235歷屆考題: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一生從事的工作及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它具有以下幾點特性:
1連續發展性:即生涯涵蓋人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
2察覺性:生涯發展是由不斷的自我探索、學習瞭解他人、追尋自己、敏察環境的變遷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與確立。
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之重要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中,如家庭、學校等,扮演不同之重要角色,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因而有其獨特性。
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之發展任務,也因其發展的獨特性,因此每一階段皆可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涯路徑,重新探索自己的生涯發展目標。
5終生教育性:生涯發展因時代資訊之增加及生涯技能之需要,皆需不斷的學習。
6生涯敬業性:如何學習為自己生涯或生命負責,是一輩子的學習任務。

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階段:Super的觀點,14~25歲的青春期,其發展任務包括:自我概念、學習嚐試更多的機會、選擇一個主修領域、對於職業選擇不斷的測試、喜好的收斂。
Seligman將青少年生涯發展分為青少年前期(又稱為成長與追尋階段,即是青少年前段及青春期階段)、及青少年期(又稱為現實及分離的階段,更稱為轉換期)
Ginzberg將青少年前期之生涯發展再分2個階段:第一個是8~12歲的興趣發展階段(探索及發展生涯興趣),第二是13~14歲的能力發展階段(發展及培養生涯能力);接著又分15~16歲的價值階段(更確切的覺察其有興趣之職業範圍及相關因素,及探索生涯價值觀)17歲以後之試探階段(由主觀轉為客觀的因素,重視現實,由試探及驗證中發展更合適的生涯目標)

三、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 p.238歷屆考題:
()性別:兩性性別之差異因社會文化之性別角色或性別刻板印象固持觀點,皆會影響兩性之生涯發展概念。男性重視權勢,女性重視情感即社會性的讚賞。
()社經地位背景:父母的支持及管教態度對青少年的抱負水準的影響高於其他。
()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父母或重要他人皆會影響青少年的生涯發展。
()經驗:青少年的打工經驗、休閒活動經驗,皆會影響其生涯發展。

四、青少年生涯發展之任務pp.238~239歷屆考題
Super曾提出結晶化的觀點:即在生涯發展過程中,逐漸將適合發展的階段任務,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稱之。請參考p23911點。
1.    覺察有需要「結晶化」
2.    能善用資源
3.    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
4.    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
5.    能分辦及分析自己興趣及價值觀
6.    能覺察現在與未來的關係
7.    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
8.    確定自己之喜好
9.    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
10.  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劃
11.  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第二節 青少年生涯成熟
一、青少年生涯成熟之基本概念:生涯抉擇是一生中連續的過程,在生命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之發展任務,發展任務完成即代表成熟到某一程度。青少年之生涯成熟度與其未來人生生涯發展之成功與否有密切相關。
二、生涯成熟的向度:
1生涯選擇取向:個人對職業選擇之關心程度。
2 資訊與計畫:即個體對生涯資訊之掌握和生涯計畫的程度。
3 生涯偏好之一致性:即個體對生涯喜好之一致程度。
4 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即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程度。
5 生涯獨立程度:表示工作選擇的獨立性。
6 生涯偏好之智慧:即個體特質與其職業間的適配程度。
 
三、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態度及特徵:
1、獲得足夠資訊,有系統探索工作世界。
2 學習有效的生涯抉擇或作決定的技巧。
3 覺察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4 發展正向清楚的自我意象。
5 歸納出試探性的生涯計畫及目標。
四、青少年之生涯成熟模式(參考P214,圖8-2),其將生涯成熟度分為:生涯抉擇一致性、生涯抉擇的內容、生涯抉擇現實感、生涯抉擇能力、生涯抉擇過程、生涯抉擇態度等六個因素。每個因素下又包涵多個小因子。

第三節 我國青少年生涯概況
一、我國青少年之就學生涯概況:6~12歲國小、12~15國中、15~18高中,空大成人教育要滿20歲以上。
二、     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
() 實用技能班(原延教班),乃針對未滿18歲未升學的國中畢業生。
() 國中實用技藝班:乃協助不升學之離校國中生,並採校際合作方式辦理。
() 我國職業訓練之管道:包括公職訓練機構(如職訓局)、高職延教班、國高中補習教育、公部門之企管訓練、各級政府勞工部門及企業界。
三、我國青少年的就業概況
() 青少年勞動力參與率概況:15-24歲勞動參與率偏低,男性參與又大於女性。
() 青少年就業與失業概況:
1、青少年之就業:
2 青少年之失業概況:近年來15~24歲的青少年失業人口比例有逐漸惡化的現象,其中15~19歲的惡化情形,要比20~24歲更為嚴重。對於一般人而言,失業固然無法接受,但對於剛在就業市場起步的青少年,失業更會對日後的職涯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一旦這些初次尋職的青少年不能順利就業或長期處於失業或低度就業,其結果不僅影響青少年本身,對國家整體競爭力也會不利。
() 青少年從事之行業:製造業、商業、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業和營造業,為青少年從事最多的前四大行業。但隨著年齡增加,從事工商服務、社會服務、個人服務之人數有遞增現象。整體而言,青少年從事一級(亦即農業)及二級產業(亦即製造業)逐漸減少,而三級產業(服務業)卻逐年增加。這也代表青少年工作取捨之價值觀。
四、我國未在學未就業之青少年之概況:簡單來說,因為教育普及、就業市場對就業程度的提高,未就學之青少年逐漸遞減。
五、我國青少年工讀之概況:青少年工讀之主要原因為賺取個人生活費、貼補家用、吸取社會經驗、學習職業技能或為了買prada(物質崇拜)等。另外工讀不啻為職業生涯探索的機會。

第四節 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一、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概念:青少年之生涯輔導必須從師長、父母及學生三方面並進,發揮人盡其材之效能。
二、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
1、國中學生方面:同儕影響大於家庭,較易有從眾心理,擺脫約束追求獨立,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學習較多。
2、高中()學生方面:重視升學準備就業,重視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瞭解自我概念對自己的影響,作決定技巧的學習,職業興趣探索跟能力的培養。

三、試述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 pp.254歷屆考題
1.    不知自己興趣與價值觀,缺乏生涯目標。
2.    有興趣卻沒能力,易遇挫折。
3.    缺乏社會經驗,對外在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易受騙。
4.    缺乏謀職能力,不易找到適合工作。
5.    急於踏入社會,未能作好生涯規劃。
6.    缺乏挫折忍受力。
7.    易受同儕影響,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的生涯。
8.    人際關係社交技巧缺乏,產生適應不良。
9.    學非所用,未能全力投入工作。
10.  學業中輟,又不能專心投入工作。
11.  未服兵役,只能找暫時性工作。
12.  易受社會黑金誘惑,誤入歧途。
13.  家庭不健全,缺乏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困惑。
14.  眼高手低,好高騖遠,不務實。

三、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
()       生涯探索:包含個人興趣、價值觀、性向及能力,還有成就對個人未來生涯之影響。
()       生涯準備:請參考p225,共1-8點。
1.   由了解學校之學科與未來升學或就業之關係,了解參加就業輔導機構之職業訓練或個人之社會教育之學習中培養自己生涯能力
2.   生活適應之準備
3.   學習了解未來想從事工作應具備之資格與能力
4.   學習人際溝通及處理衝突之能力
5.   學習由升學或就業之探索過程發展生涯計劃
6.   敬業態度之培養
7.   兩性尊重態度之培養
8.   了解個人工作表現與成就的因素
()       生涯決定之技巧:如升學就業或課程選擇,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       工作世界之探索:請參考P225,共1-6點。
1.   對未來生涯規劃可能行業之關心與了解
2.   對工作世界有正確之認識
3.   知道如何尋找、評估及解釋職業資料
4.   了解社會現況需求對職業結構的影響
5.   藉由工讀或志願服務工作增加及探索工作經驗
6.   具備謀職之基本技巧
()       瞭解自己的嗜好跟休閒活動安排,並瞭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的關係。

五、青少年生涯輔導的具體方式
()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1、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協助學生探索個人興趣與價值觀。
2、探索青少年父母系家族之職業,瞭解其未來職涯之資源。
3、班親會要求不同職業之父母參加介紹及工作。
4、輔導室規劃適宜的心理測驗。
5、班會分組討論其嚮往的行業。
6、邀請不同行業之傑出校友蒞校座談。
7、辦理就業博覽會。
8、辦理生涯升學說明會。
9、利用網路、BBS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
10、邀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

()高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
1、結構式課程之安排
2、實施團體生涯諮商,包含大型跟小團體諮商。
3、對需要之學生實施個別諮商。
4、主題工作坊。
5、善用評量工具。
6、善用電腦輔助職業輔導系統。
7、提供升學或就業資訊。
8、規劃就業及安置輔導計劃。
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輔導:未升學青少年不僅需加強一般諮商輔導,更需結合社會輔導網絡、職訓機構、法律機構及精神醫療機構共同以團隊工作為青少年輔導。
1.    輔導技藝教育探索
2.    加強職業倫理、勞工權益及勞工安全衛生教育
3.    中輟少年於中途學校加強輔導
4.    不適任的父母強制接受親職教育
5.    加強職訓機構輔導人員之專業背景及要求
6.    對待服兵役之青少年,以彈性方式解決,以免影響其生涯發展
7.    於軍中待退官兵實施職業輔導或結合民間辦理就業博覽會

9章 青少年與同儕
第一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意義與重要性

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意義: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青春期同儕之影響力,影響甚巨。青少年同儕團體是指兒童或青少年自由組成的友朋團體,他們成員年齡相近,關係密切,認同團體的行為標準,持有類似的價值觀,並有強烈的隸屬感,其具有以下特質:
1.    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
2.    處境相似,情誼密切
3.    成員平等,沒有絕對優越地位者
4.    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二、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
()    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青少年於發展階段,渴望受到同儕團體友伴之接納與支持,其生活之重心,即在於與朋友之相處,十分重視同儕歸屬感及同儕支持。同儕對於舒緩並調節青少年的情緒十分重要,它提供了許多相互心理、情緒的支持,經驗的分享,有利緩和青少年之情緒。圖9-1顯示青少年最重要之前十項價值觀,依次為:健康、快樂、友誼…,其中友誼為第三位,可看出青少年若有困擾,最願意找的人亦是朋友或同儕。
()    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由國內外文獻可知,同儕(朋友)之間的關係,在青少年期的地位日形重要。
()    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同儕個別學習輔導,強過一般大班教學的原因有三:
1.       多舉解題範例,由於同儕了解彼此的文化,故能瞭解彼此間的用語,同時舉例次數明顯增加(例如:orz);
2.       為多作解釋推理,同儕之間學習較沒壓力,且互動較生動有趣,可引發動機
3.       善用合作式對話,同儕學習時間較長,也較無壓力,故於互動中較可達到鼓勵、提示、暗示等互動與合作對話。
()    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青少年發展中,許多行為學習與情緒表達,甚至語言措詞,或生活習慣,以至價值觀,皆受同儕影響。同儕團體可提供青少年統整自我形像之機會,並且為其人格發展的重要他人,深深影響其人格發展、社會適應、行為模式及生涯發展。同儕團體是社會化的重要中介因素,可學習如何與友伴相處、如何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學習接受不同家庭朋友的價值觀,以及如何去解決友伴關係中的問題。
()    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之學習:青少年於同儕中學習與人平等相處、人際關係的建立、溝通技巧的觀摩與學習,對於人格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    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由於父母忙碌工作,同儕之關心與協助更加重要。
()    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差行為影響甚大: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有許多正面影響,但也有許多負面影響,如幫派、毒藥癮、犯罪、援交等等。
王枝燦研究同儕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現
1     親子情感認同愈高,偏差行為愈少。
2     青少年信念愈是順從其角色規範,則愈不會從事偏差行為。
3     青少年平均學業成績愈好,投入功課學業愈多,愈不會有偏差行為。
4     比較家庭、學校個人信念與同儕交往等因素,發現同儕交往對於偏差行為影響愈大。
()    父母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父母或師長應於態度上接納青少年,不僅作之親、作之師、更要作之友。良好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的成長與學習有正向功能。
三、    青少年同儕相關議題:請參閱課本p269-272

第二節 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與網路同儕:
Dunphy研究指出,青少年同儕之發展分為:第一期,同性別的小團體;第二期,同性團體彼此交往,但未有異性個別交往情形。第三期,同性小團體之領導形成一個異性小團體,第四期,異性小團體結合成較大之團體;最後,大團體瓦解,成雙成對出現,小團體間的交往逐漸疏離。也就是說,整個青少年期,他們會經歷由同性的同儕,轉變到異性交往角色的特性。男生傾向參加較大較穩定的團體,女生傾向一起分享較親密之小團體。

一、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
() 團體疆域 p.273歷屆考題:係指團體的結構大小,可分為群體(數個小團體所組成的大團體)及小團體(小於56人組成的死黨或密友),兩者之區別如下:
1相互歸屬關係:小團體較親密。
2人數大小:小團體人數小於56人。
3凝聚力:小團體凝聚力較強。
4活動內容:小團體主要為談話交換意見。群體則以大型有組織的社會活動為主。
(二)團體角色:身為領導者與核心者,若以社會計量法來區分,亦有超級巨星、明星、跟隨者、觀察者等之多元角色。

二、青少年網路同儕團體:網路的特性,如經驗情感的分享,意見交流,資訊取得,可結交各式各樣的網友。網路同儕是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或學習等經驗者。
 試述網路同儕的特性。 pp.274~275歷屆考題:
1.    相對之開放性:廣義而言,網路同儕是透過任何網路公司所提供的管道,開放性的互動、分享之社群。狹義而言,則是指特定一群於特定時間內,封閉性的網友,藉由網路管道溝通互動。
2.    自主性高:網路由於個人的吸引力與興趣的分享,可以建立親密的網路關係,也較容易發展出相似的價值觀與態度。並可隨個人喜好,回應主題或斷線。
3.    網路社群的多元性:網路交友不受地理環境因素限制,可尋求志同道合的同儕。
4.    虛擬社群 p.275歷屆考題:係指一種電腦網路所衍生出來的社會群聚現象,由相同嗜好取向的網路使用者編織而成。在其中,即使素未謀面,也可發展出友誼或夥伴的親密關係。陌生的成員,也可藉著交換訊息,互通有無,從中獲取社會支持與歸屬感。
5.    因應科技性變動高: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互動軟體的精進,也愈趨人性化。
6.    自由溝通性:雖然網際網路被視為缺乏情緒線索或非人性化,但卻能藉著文字表達,發展出如現實生活情感、或是給人更加放鬆,或是自信的溝通管道。
7.    安全感:網路中之基本資料,除非個人意願,否則皆有防護和法律的保障,具有安全感,不用擔心他人觀點。

()     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
1.    情感支持:被接受,有歸屬感。可學習社交經驗與能力。
2.    行為楷模:在被接受的團體中互動,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習同儕有效的社會行為,而改善自己的社交能力。
3.    正向學習:藉由同儕的反應,修正自己的行為。
4.    同儕互學:互相觀摩、學習正向社會行為。
5.    增廣見聞:在網路互動切蹉新知,擴展眼界。
6.    資訊交換
7.    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Young認為:網路使得人們能夠去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嚐試一個改變過的不同的自己,因此網路上的虛擬我,可能比真實我更風趣,更不害差,更有群眾魅力(網路上最怕碰到恐龍妹與大豬頭大色狼)

()       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
8.    虛假性:網路中可能誇大或虛假。影響真誠的人際互動。
9.    犯罪性:騙錢、性侵害。
10.  假性人格:即是在虛擬溝通中,如果一項行為或言語不斷重覆表達,而愈說愈像真的,形成另一種假性人格或網路人格,影響真實之生活適應。
11. 負向學習。
12.  不實傳播:貼上不當之相片,或傳遞不實的謠言。
13. 網路自殺:相互聯絡支持,彼此相約自殺。
14.  相對人際關係窄化:如果青少年花了大多時間於虛擬社群溝通互動,或許可增進網路技巧,但也可能影響其實際同儕互動及人際關係。然而有些青少年,其網路同儕就是實際同儕,相對上亦有可能增進其人際關係。
15.  網路上癮:如果不上網就覺得若有所思,產生嚴重心理依賴。每日要花上大多數時間在網路上溝通,影響其正常生活功能,稱之。
16.  生理影響:上網時間過長,會產生生理疲憊,長期姿勢不當,也會產生生理傷害、疼痛。

第三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與功能
一、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 pp.277-278歷屆考題
()地位之平等性
()心理之自由性:不必被強迫的接受成人之權戚。
()接觸之密集性
()充份之互動性
()關係之密切性
()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能相互瞭解及同理
()團體之從眾性

二、    試述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 pp.278~279歷屆考題:同儕諮商或輔導係指同儕幫助同儕,協助解決在學習生活或生涯抉擇上之各種問題,幫助其調適或成長。同儕輔導是由同儕扮演諮商員或輔導員的角色,協助需要幫助的同學或友伴。其具有下列獨特的功能:
()    分擔諮商輔導工作:可使教師及專業輔導員有更多時間與心力處理更迫切的個案。有助於團體輔導功能的提升。
()    被同儕接納度高:同儕輔導員與被幫助者之間年齡相當,次文化背景相同,成長經驗或語言用詞、興趣等都相近,較易受到接受和信任。
()    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彼此背景相同,易被接納。所以關係建立可以縮短,且更有效。
()   提昇輔導效果
()    同儕輔導員易可得到自助助人的效果:在輔導過程中,同儕的問題亦可能是輔導員碰到的問題,因此可增進輔導員之成長,刺激輔導員學習解決的方法。
()   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第四節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實施
一、   同儕輔導推動的五個要素
()    人的因素:推動者之熱忱、專業能力、經驗及方法;主管支持;同儕輔導員特質;當事人的特質與意願
()    事的因素:招募訓練與篩選:計畫及相關配套措施;專業督導;效果評估。
()    時的因素:青少年同儕輔導,應配合其發展階段任務,亦須考量青少年參與團體輔導時間的適切性。
()    地的因素:安全、空間、大小、隱密性。
()    物的因素: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進行探索教育。

二、   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
()    瞭解需求:瞭解受輔者之需求並訂定具體目標。
()    確定方式:時間、地點、流程、內容,有具體之結構化設計。
()    善用資源:人力、財力、物力的資源。
()    把握動機與自願性:招募時應註明訓練時間、督導、考核標準,即未來之服務準則及服務時間。
()    提供訓練與督導
()   效果評估

三、    同儕輔導實施:以張老師幼師育樂營為例,其包括:
()    儲備訓練階段
()    招募學員及營前準備階段
()    營中輔導活動
()    營後追蹤活動
()    評估及經驗傳承

10章 青少年與社會文化
第一節  社會文化的內涵與特性
文化是屬於複合式的概念,是人類社會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經歷了生存的奮鬥,以及生活的演化過程,所蘊育形成的精神心靈與物質文明的總體表現。
在物質文明上,其包括各種具體的事物發明與自然發現;在精神心靈上,則包括各種抽象的思想創作與心靈力量,其範圍包涵了:生活形態、價值信念、科技與藝術、宗教信仰以及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與道德體系等。
文化是人類在生存的歷程中,經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信仰等各方面互動累積而成。其發展兼具自然演進與社會導進兩種力量。要對文化進行探索評估,必須透過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外在形式與內在意義來進行。例如: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當社會文化陷於失序混亂時,原有的生活經驗及傳統人文精神,便可能產生分裂與衝突的狀態,致使社會人心茫然失措,而產生不安及心理上的焦慮。

l   社會文化體系改變的力量有四種:
一、    文化變遷乃演進的自然結果:演進論認為文化變遷是一種演進的結果,是經歷由簡而繁,由質而文的演進過程所形成。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係由於其所處的不同地理環境、人口遷徒、戰爭等各種不同刺激下演進而存在。
功能論認為文化具有社會功能,在政治、經濟、道德等層面上,滿足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及心理需求,其目的在於維護社會結構及功能健全的運作。史賓賽指出文化變遷是社會結構其功能改變的現象反映。懷特指出文化的演進不局限於特定的社會或民族,不同的社會其文化的能量隨著其資源、經濟、科技、教育等力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改變。

二、    文化變遷乃傳播的影響所致:文化的傳播主要有二種型式:
其一、在社會或族群中進行的傳播,視為文化延續的作用(透過學校教育、機構組織、公眾媒體及文化活動等途徑傳播,以對社會成員進行社會化和濡化,使其習得文化的內涵,延續作用愈強,傳統愈能保存)
其二、對他社會或族群社會進行傳播,稱為文化擴散作用,不同社會民族間文化的擴散,產生了衝擊和融和的現象,使得文化的內涵變得更豐富複雜,但也更類似。擴散作用愈強,影響他文化的力量也愈大。

三、    文化變遷乃異化的結果所致:文化的總體表現被視為是社會成員群體共同生活經驗時,自然會形成模塑社會成員的社會規範。所謂異端是指行為或理念對主流文化的一種挑戰與威脅,違抗了群體共有的行為模式,但卻也可能是改變主流文化的力量。對傳統主流文化的解構和反抗過程中,異端觀點衝撞了多數社會習以為常的想法,在矛盾困惑中,提供了文化反動的新思維。

四、    文化變遷乃批判與反省的結果:涂爾幹認為文化為一種精神實體,是由社會事實及集體表現所形成的一種集體意識。涂式文化決定論的觀點顯示社會成員在生活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習慣及價值觀,正反映出其所處文化的內涵。但當社會文化不斷受到變遷、傳播以及異化等現象影響之時,現代人感受到文化失序、人性敗壞與精神迷惘的困境之中。如科學興盛帶來道德相對主義,個人主義深化了自我中心及社會疏離的程度,民族化蘊育了群眾的紛亂。民主造成既平庸又盲從的文化特質,社會道德的淪喪與虛無主義,必將引發社會危機。

第二節 社會文化與青少年發展
一、   文化的涵化作用影響青少年的發展:不同社會階層的青少年,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導致其在生活經驗、行為以及價值觀上的不同,如父母職業、宗教信仰、社經地位等。
米德指出不同文化類型中的青少年,形成不同類型的成人,其分為:
()    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慢,青少年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與成人時期沒有太大的變遷,兩代間文化差異及適應問題較小。
()    前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相對較快,青少年年輕時所接觸的文化與成人時期有極大的變遷,青少年常面臨新舊文化的差異及適應問題。
()    同塑型文化:文化變遷速度介於上述兩者之間,青少年也常面臨新舊文化的衝擊及適應問題。
變遷快速的社會中存在著各種新舊文化的影響,新新人類對於資本主義掛帥的商業文化所呈現的社會現象和價值觀,其接受及適應程度往往比父母來得高。

二、   文化的傳遞影響青少年的發展:青少年對於大眾媒體所建構及傳遞的文化意識形態及規範,幾乎無可選擇也無可逃避,其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其主要作用有二:
()   社會文化的接觸機會更為廣泛及快速:經由多元媒體的快速傳遞,使不同背影及居住區域的青少年彼此的溝通更加快捷便利,有關青少年的時尚訊息、流行俚語,得以快速傳遞習染,形成風潮。
()   社會文化的觀察學習:文化內涵具有潛在課程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經由觀察習得文化並受其影響,受到全球化趨勢影響,各國文化傳遞交流更趨明顯,但文化的多元接觸,對青少年觀念及行為的影響未必是正面的。當大眾媒體在文化傳遞過程中,忽略了社會教育的責任,例如消費文化的過度渲染、價值觀念的扭曲及暴力充斥等,皆對青少年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三、   文化規範的學習影響青少年的發展:社會文化規範乃透過個人良知、倫理導德、法律及宗教信仰,形成對成員的約束力量。無論是約定俗成的社會集體意識,或人為的法律典章,其目的在於透過教育學習,以及文化的涵化作用,使成員瞭解是非善惡。由於社會規範具有約束行為的力量,因此不免須限制行為的自由,故社會文化規範也是社會控制機制中重要的一環。
曼海姆將社會控制分為:
一、    直接社會控制,如警察、軍隊等直接強制進行社會控制;
二、    間接社會控制,教育文化等進行非武力的社會控制,社會文化的規範力量即是。這種利用個人內在的道德焦慮(良知的自責與反省,是內控導向的道德發展)及外在群體的輿論壓力(制裁的不安以及困窘,是外控導向的道德發展),來約束社會成員的行為,即使學者吉利根所提出的罪感與恥感道德文化的差別。
三、    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和其社會文化規範的學習方式與結果有關。台灣青少年道德發展雖較其他地區早熟,但卻停滯在獲得父母師長讚許的階段。當青少年道德發展與社會規範的學習,如不能達到自律自重的階段,社會文化規範便無法對行為產生約束力量。
四、    文化的意識形態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部份學者不認為代溝 p.297歷屆考題(緣於代間文化變遷的差異,導致兩代親子間的隔閡與失調現象)是文化變遷的必然現象,而是親子關係經營與溝通良寙的問題,但文化快速的變遷,親子間衝突與矛盾的可能性增加,也是一個事實。究其原因,在於文化的意識形態會影響父母的教養方式,故青少年對於文化變遷差異的應是否良好與父母教養方式有關。
班奈迪提出兩種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
() 連續的文化訓練觀:父母對於青少年不斷的賦予成人的角色,學習成人的行為與規範,青少年子女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成人文化中的一員。親子間的隔閡與失調也因此減少。
() 不連續的文化訓練觀:父母將子女青少年階段,視為獨立發展時期,青少年時期的教養非為成人作準備,子女並無機會學習太多成人的機會與角色規範,一旦長大後,便無法順利的成為成人文化中的一員,文化變遷的隔閡和失調現象也較明顯。
第三節 青少年次級文化

一、青少年次文化的意義
成人們透過家庭、學校及社會文化教育過程,社會化青少年使其接受成人的主流文化規範,並內化其人格的一部分,以完成代間文化傳承任務。但青少年除了適應父母世代主流文化,也必須適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滿足自己身心靈的需求。於是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社群讀友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內涵文化。這套具有獨特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及價值觀,稱之為青少年次級文化。
要了解青少年次文化內涵,可從世代解釋模式(研究父母及青少年世代社會環境及歷史經驗的變遷,對青少年次文化的行程與影響)和結構解釋模式(研究青少年如何解決其共同問題,從而發現其次文化內涵)二方面著手。

二、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 pp.299~303歷屆考題
(一)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p.299-300歷屆考題:青少年次級文化的內涵,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代間文化不協調,對於父母師長所給予的成人規範和楷模,青少年基本上是不稱意的,故青少年透過族群彼此分享想法、感受、符號以及情緒,進而形成青少年次級文化內涵。其對主流文化的疏離與反抗主因有三:
1.  成功的定義不同:青少年次級文化中對於父母眼中的成功定義,常出現懷疑、不屑或敷衍的行為,甚至是焦慮痛苦的源頭。
2.  權威的不同態度:成人世界對青少年所期待的行為規範,認為是出於保護的苦心,但青少年卻認為是束縛和干預,因而常對權威產生憤怒、對抗或逃避等行為。
3.  兩性關係的不同看待:青少年對兩性關係常出現困惑、隱瞞或放縱行樂等行為,但父母則認為應該自愛、節制和謹慎其事。
(二)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由於青少年次級文化不同於主流文化,因此常遭成人刻版印象的誤解,通常父母以自己世代的社會規範、主流文化價值觀來進行解釋和評斷青少年次級文化為幼稚、不成熟、逸樂或叛逆逸軌,而給予過多負面的陳述和批評。這是對青少年次文化的典型誤解,如青少年比起上一代有較豐富的物質生活,較少吃苦,只在乎自己,但事實不盡然如此。現代青少年也多有勤奮努力,獨立自強的人。以漫畫為例,是青少年頗喜愛的休閒方式,但成人多認為漫畫充滿暴力色情,閱讀能力下降等。
(三)正負面功能兼蓄:成長於富庶和現代化的青少年,大多喜歡
(1)
:喜歡新奇、新點子
(2)
:喜歡飆網快、賺錢快、開車快
(3)
:喜歡實際、實用、看得到
(4)
:喜歡簡易、方便、直接了當、不囉嗦的感覺。青少年次文化亦有上一代不及之處,
當代青少年有哪些次級文化?試申述之。 pp.298-306歷屆考題
例如善用電腦、大膽嚐試、較強的接納與適應力、較大的熱情與衝勁、更能掌握時代脈動。
偏差青少年價值觀與主流文化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目標、行動團體和特殊的次級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具體表現就是幫派的犯罪次級文化。長期研究顯示:
1、犯罪少年紋身比例高。
2、發生性行為比例高。
3、男生犯罪比例較女性高。
4、犯罪少年對動作暴力片最感興趣。
5、有英雄崇拜、性好奇等次文化特性。
6、講義氣、大膽、反權威的價值觀。
7、痛恨出賣、不講信用。
8、多以黑話來溝通。
9、有強烈宿命觀。
另一項少年逃學逃家次文化研究顯示:
1、自我認同較負向。
2、老師常對其有月暈效果。
3、人際關係差。
4、常轉學。
5、愛飆車、電玩、撞球。
6、父母有較多權威、負面的管教,或不聞不問。
7、家庭氣氛差。
青少年休閒次級文化所衍生出的負面發展和其歷史變遷,以及長久來青少年休閒場所被過度與犯罪連結有關。在成人主流文化下,青少年休閒場所長期被負面標籤化,成人們多視這些場所和出入份子複雜,龍蛇雜處為同意字、造成青少年休閒次級文化陷入惡性的污名化循環。
()形成及影響的因素複雜:青少年次級文化存在著性別、社會階級、成就水準及城鄉的差異,並受到許多因素及社會變遷結果的影響,而有不同特徵與內涵。另一項重要原因是商業宣傳以及消費行為的結果,配合各種平面媒體、廣播電視、簡訊和網路,並透過偶像代言,塑造青少年流行時尚的次級文化。

三、青少年次級文化行為表徵的特色。 pp.303歷屆考題:張德聰(89)指出青少年次級文化有
(1)崇尚流行,(2)從事消遣性及娛樂性休閒活動,(3)和同儕團體關係密切,(4)純存性別差異;等四項基本特徵。
*從研究青少年日常生活休閒等層面分析,發現(1)喜歡去熱鬧的地方;(2)喜歡輕鬆無拘束的感覺;(3)喜歡有個性、時尚的商品。(4)喜歡各式各樣休閒活動;(5)有不少煩惱。
*在青少年價值觀上,研究發現其次級文化特徵有
(1)獨立自主的需求:當與父母意見相左時,青少年不認為應以父母為主,或為了彼此生活習慣而遷就,甚至不認同應該委屈求全。
(2)重現實:青少年認為錢非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並希望自己也能成為有錢人。
(3)保守中見開放的兩性關係:青少年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可接受的,並大致同意可與多位異性交往,且認為分手不必有什麼罪惡感。
(4)退色的道德傳統:青少年大致同意傳統的道德標準不適當今社會,且要求太高的傳統道德,自己作不到,所以只要不傷害人,放縱一下無傷大雅。青少年大致同意年輕人的道德行為沒有上一代好。
青少年常用暗語,是次級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徵,這些網路用語及暗語(火星文)是一種具有隱喻、趣味以及無釐頭式的次文化,目的在防範長輩窺之交談內容,而且其流行性很強,新的用由及符號不斷汰置,過去流行不久之後就過時了。

11章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第一節 青少年問題分類架構
一、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 pp.315-316歷屆考題1
1.   個人因素:個人生理、心理因素。
2.   家庭因素:夫妻失和、家庭破碎、父母不良習性、家庭經濟、父母管教態度偏頗等。
3.    學校因素:師生關係、課程缺乏彈性、教師管教不當、教師情緒不穩、班級人際關係不良等。
4.    社會因素:社會經濟引發家庭經濟困境使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社會不良風氣、不當媒體等。
5.    發展因素:生理發展遲滯、心理發展任務未能達成。

二、     青少年問題分類架構 p.316~318 2
() 二大類概括性分類:p.316
1.  反社會行為 p.316歷屆考題: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
2.  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 三大類分類法:p.316
1.  違規犯過:如違反校規行為
2.  心理困擾:如升學壓力
3.  學習困擾:如學業成績不佳
() 六大類分類法:p.318
1.  外向性違規犯過行為問題或反社會行為:校園暴力或攻擊行為、不服管教、打架、逃學、偷竊。
2.  內向性行為:即情緒困擾或非社會行為。包括孤僻行為、人際關係欠佳、情緒休擾行為。
3.  學業適應問題:學業成績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常與情緒困擾有關。作弊、粗心。
4.  偏畸習癖:即不良習慣與其性格發展不健全有關。連床、咬指甲、濫用藥物、性不良適應行為。
5.  焦慮性症候:過度焦慮引發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或神經質行為。遇困境行為表現坐立不安。
6.  精神病症候:即明顯脫離現實、屬於嚴重心理疾病包括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第二節 由歷史角度看青少年世代印象
一、世代印象的代稱:p.319
1950-B
世代:即代表50年代披頭四等帶領之搖滾樂引發衛道之士批其為Beat generation野獸世代,認為因搖滾樂引發青少年之未婚性行為,如同野獸。
1960-H世代:即60年代,嘻皮崇尚寒山、捨得,追求自然、自由,虛無主義,強調自我,亦有逃避傳統道德桎梏規範,是反應時代所表現的某種價值觀。
1970-P世代:即70年代,由歐洲之青年模仿維京海之punk龐克髮型,基本上也代表著青年追求自我,突破傳統與眾不同,新奇鬥豔,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
1980-S世代:即80年代之strawberry草莓族,此世代因父母之過度關愛,抗壓力低。
1990-G世代:即90年代之bubble guan泡泡糖族群,用過即丟,求新求變。
2000-N世代:於新世紀之青少年有些以(New)新世代稱之,又因進入電子世紀,又稱之為E世代。又因新世代面對多變多元紛亂之世界,有人稱之為3F世代,更有人以「吞世代」稱之。
「吞世代」有小大人之稱, 是由於他們提前了解與接觸了更多的事物。他們活在當下,也缺乏耐心。
三、青少年世代印象之共通性 p.320 3
世代印象:如我們對七年級生的印象是什麼?「抗壓性低,很敢講話,很不努力,要求又太多」等等。

第三節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P.321334 4

當代青少年有哪些問題?試以己見申述之。第11歷屆考題
青少年的問題集中在:家庭問題、兩性情感、人際關係、升學學習、與偏差行為等。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歷程與需求的問題劃分為:發展性問題、預防性問題、與治療性問題等三大類。
青少年生理健康相關問題:1. 青少年健康問題 2. 青少年藥物濫用防制p.330~331

試述近10年來少年犯罪的現象與趨勢。 pp.332~333歷屆考題
由台灣地區少年犯罪概況之探討:p.332~333
1.
多量化:指犯罪人口有增加的趨勢
2. 暴力化:少年暴力犯罪者的數量及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3. 一般化: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經濟狀況為小康或中產以上者有增加的趨勢
4. 女性少年犯增加
5. 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
l   由少年網路難題之探討:p.333~334
1. 網路色情類型
2. 線上遊戲衍生犯罪
3. 網路誹謗
4. 侵害著作權
5. 網路上販賣毒品禁藥
6. 網路煽惑他人犯罪
7. 網路詐欺
8. 網路恐嚇
9. 網路駭客
10. 網路集體自殺傳播
l   由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探討:p.334
1. 青少年藥物濫用
2. 青少年自殺
3. 兒童之焦慮如分離性焦慮疾患
4. 注意缺失過動症
5. HID/AIDS影響之兒童及家庭
6. 自閉症及其他廣泛性發展疾患
7. 雙極性疾患
8. 兒童憂鬱疾患
9. 飲食異常疾患
10. 學習失能障礙
11. 抽動性疾患
12. 精神分裂疾患
第四節  當前我國青少年面對的十大難題:p.335 5
() 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兩岸互動安全感問題、人禍、天災、重大傳染疾病之威脅、父母失業壓力等。
() 家庭之困境問題:親子關係、家庭解組、父母失業引發生活教育問題、父母管教、手足關係、外籍新娘、傭人引發文化調整問題。
() 兩性交往及性侵害問題:兩性交往之挫折、性侵害之防範問題。
() 教育問題:教改、教育政策多變之壓力、由教育引發親子溝通問題。
() 多元社會價值觀分歧之適應問題
() 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之威脅
() 國家認同之迷惑:統獨爭論、政黨對立,引發國家認同的冷漠。
() 藥物濫用、網路上癮,電玩上癮之氾濫及影響。
() 心理適應、精神疾病問題
() 生涯問題:失業問題、生涯發展不確定、生涯轉換率增加,學非所用。

第12章 青少年輔導策略
第一節  青少年之政策分析
一、青少年的定義與全球青少年人口變化
聯合國及我國對「青少年」定義p.342
1.
聯合國: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此一定義來自聯合國於1985年舉辦「聯合國國際青少年」之決議。
2. 我國:為12~24歲,其年齡層以學制而言涵蓋自國小之高年級、國中、高中()以至大學、研究所。

二、聯合國的青少年政策p.343~346 2
 *聯合國認為青少年政策,應達成下列四個目的:
1. 減少青少年的無防禦能力。
2. 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
3. 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4. 幫助青少年有穩定的生涯開展。
聯合國依循十項重要議題,提出具體的行動方案p.343~346
() 教育方面 () 就業方面 () 飢餓與貧窮方面 () 健康方面 () 環境方面
(
) 物質濫用方面 () 青少年犯罪方面 () 休閒方面 () 性別方面 () 參與方面
三、歐盟的青少年政策p.346~347 3
1. 青少年事務運作原則與機制
2. 變化中青少年生涯轉換與因應
3. 青少年自主與自立兼顧
4. 非正式教育系統服務的提供
5. 注重青少年的參與
6. 青少年就業政策的擬訂
7. 種族排除與仇外之杜絕
8. 青少年計畫之策畫及執行
四、世界各國青少年政策之分析 p.348 4
*綜合聯合國、歐盟及參考世界各國之青少年政策,其基本內涵p.348
1.  重視青少年健全生涯發展
2.  考量青少年之需求及身心健康維護與發展。
3.  青少年政策之策略兼含補救性之問題解決、預防性及發展性。
4.  青少年正策之兩大工作取向包括:(1) 「青少年問題預防與輔導」取向 (2) 「人力資源」取向
5.  全球化世界觀念之培養。
6.  加強青少年之公共事務與志願服務參與,重視青少年NGO(非政府組織)對青少年工作之價值與支持。
7.  因應變遷社會中青少年之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及生涯轉換之因應及輔導。
8.  重視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之尊重與融合。
9.  重視青年衝突與防止。
10.加強世代間的關係之溝通與傳承。
11.重視青少年組織之參與、合作交流及聯結,以建立青少年之服務資源網。
12.國情化:各項政策須符合各國國情青少年計畫之擬定及執行。

五、我國之青少年正策白皮書綱領之分析 p.348~350 5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認為:「投資青少年,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作為核心思維,有三層意涵:p.348~350
1.  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2.  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3.  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六、對於我國青少年政策之省思 p.350~352 6
1.  跳脫投資,無條件之關懷
2.  加強「同儕輔導」及「自我成長」教育
3.  多元文化教育之加強
4.  培養優質成年人終身學習
5.  青少年資源網之建構
6.  全方位青少年之關懷尤其弱勢青少年
7.  社會公眾人物之身教
8.  媒體之自律及公正性

第二節 青少年之偏差行為

一、偏差行為之定義p.354~356
*綜合各學者對青少年之偏差行為觀念,整理為問題行為包含:p.356
   () 反社會行為: 1. 犯罪行為 2. 不良行為
   () 非社會行為
*偏差行為:
1. 偏畸,不正常行為:(1) 有異之行為 (2) 有害之行為 (3) 不良適應行為
2.
心理不健康的行為
3.
問題行為:(1) 反社會行為: (a) 犯罪 (逃避性) (b) 虞犯 (違抗性)
      (2) 不良適應行為:(a) 內向性 (b) 外向性 (c) 學業適應性 (d) 偏畸習癖
               (e) 焦慮症候 (f) 精神疾病症候 (g) 其他
二、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形成因素。 pp.357~359歷屆考題8
 () 形成因素:p.357
1. 學校因素:師生關係不良、偏重升學忽視就業班學生、學業成績,操行成績較一般青少年差、同儕人際關係差、學校成愈低挫折愈高。
2. 家庭因素:家中有犯罪及不道德者、破碎家庭、父母教育低不適當的管教與控制、家庭貧困。
3. 社會因素:不當之休閒活動、不良團體之影響、不良之人際關係、不能發揮個人的社會支持網路。
4. 個人特質因素:生理上不平衡的發育、自動神經系統不平衡、內分泌失調、體型畸或官能缺陷。

 () 形成過程:p.359
*綜合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分為:p.359~364
1. 犯罪社會學之理論模式:(1) 文化偏差論 (2) 緊張論 (3) 控制論
2. 由犯罪之生理心理理論模式:(1) 特質論 (2) 成熟論 (3) 情緒衝突論
(4) 家庭動力論 (5) 歸因論
3. 科際整合論:(1) 多因素理論 (2) 因果關係理論 (3) 個體適應徑模式

三、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分類9
() 主要分類:p.364
1. 違規犯過行為: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之法律、規範律之行為、如打架、作弊、傷害等。
2. 心理困擾行為:由於無法有效解決內在衝突、挫折及焦慮而導致心理或情緒方面的困擾,但卻未違反法律規範或紀律。包括焦慮反應、恐懼反應、轉化或歇欺底里等。
3. 學習困擾行為:會防礙有效學習活動的不良態度、習慣及動機因素。如不按時交作業、不能集中等。


() 徐氏之分類:p.365
1.精神病行為偏畸
2.外向性的問題行為
3.內向性的問題行為
5. 焦慮症候群
6. 偏畸的習慣
() 吳氏之分類:p.365
1. 外向性行為問題:即過份之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如逃學、逃家...等。
2. 內向性行為問題:即通稱的情緒困擾問題或非社會行為。
3. 學業適應問題:成績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緒上的困擾或行為上的問題。
4. 偏畸習慣:或謂之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上的不健全有關。
5. 焦慮症候群: 由過度焦引發而來,有明顯的身體不適症狀或強迫性行為,這稱為精神官能症或「神經質」行為。
6. 精神病症候:其行為明顯的脫離現實,屬於嚴重之心理病態。包涵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 張氏之分類
*國中生行為問題十大類型:p.366
1. 學習反常型:低成就的現象、成績不穩且差距很大。
2. 惡性習慣型:抽煙、吸食強力膠、打速賜康、賭博。
3. 孤獨冷淡型:孤獨、冷漠、敵視他人、不與人交往、逃避教師的注意。
4. 自我排斥型:退縮、恐懼、自卑、自責、怕失敗、沒信心。
5. 病態適應型:身心疾病、失眠、頭昏、手足麻木、大小便失禁。
6. 謊騙盜竊型:說謊、欺騙、偷竊。
7. 行為怪異型:心理變態、甚至精神疾病。
8. 性別錯亂型:過份女性或男性化、同性戀傾向。
9. 行為放蕩型:與異性發生關係、懷孕問題、行為過份新潮。
10. 暴力反抗型:打架、朋黨、與校外不良少年勾結、殺人。
  () 由兒童臨床心理學觀點分類
*兒童臨床心理學觀點將兒童行為問題分為八大類:p.366 10
1. 正常性變異:指在常態範圍內的變異。
2. 適應性變異:或謂之反應性失常。比正常性變異嚴重一些,但尚未顯著破壞正常的發展。
3. 特殊發展性失常:涉及生理發展之遲滯和成熟的障礙。
(1)排泄性失常 (2)飲食失常 (3)語言或閱讀失常
4. 行為失常:過去習稱反社會行為,乃因此種行為就社會文化觀點而言是不正常的。
5. 人格失常:或稱性格失常,屬於一種常期的內在衝突狀態,可追溯到幼年不健全的人際關係,除了依賴或攻擊等則無相互的關愛,稍長,可能以欺凌幼小或傷害別人為樂。特徵為缺乏愧疚感,反社會反權威而且重複同樣之行為。
6. 精神官能症及身心反應
7. 兒童期精神病:分為自閉症、精神分裂及抑鬱症三類。
8. 混合性異常:由於偏差行為是不良適應的症候,某一偏差行為可能由多種不良適應所造成,同一種適應困難,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症候。因此許多偏差行為很難作確實的分類。
() 林氏之分類p.367
1. 生理困擾:生理突變、身體缺陷、肥胖、虛弱、矮小、視力不佳、女性月經煩惱。
2. 心理困擾:因生理引起的心理困擾、自覺不夠聰明、功課不如別人、父母師長不了解我等。
3. 生活困擾:家庭生活因父母工作忙碌,應酬多經常不在家、升學壓力過重...等。
() 依我國法律少年犯罪之分類 p.367 11
1.竊盜
2.恐嚇及妨害自由
3.殺人及殺人未遂
4. 搶奪、搶劫、強盜
5. 傷害
6. 其他
()    兒童精神疾病症候之分類
1. 智能性   2. 行為性   3. 情緒性   4. 生理性   5. 發展性

第三節 青少年心理適應之輔導策略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發展 p.368 12
() 因應時代任務的救國團青年服務工作
() 政府部門方面
1.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工作之推動
2.  行政院青年服務工作委員會
3.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只會之成立
(1) 整合提出青少年政策方案 (2) 啟動「青春專案」
(3)
建置少年寒暑假休閒完整活動資訊及溝通平台
(4)
擴大青少年參與,推動研礙「青少年政策白皮書」
(5)
推動青少年休閒育樂活動
(6)
保障少年的社會參與權
4.
教育部加強在學青少年之輔導及社會青少年之繼續教育
5.
地區性青少年健康照護白皮書之發展
6.
各縣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功能之重視
(
) 民間青少年輔導機構之參與
1.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
2.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文教基金會
3.
富邦文教基金會
學校應如何輔導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試申己見。 第12章。歷屆考題

二、 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之探討 p.375~389 13
(
) 青少年輔導相關法令之建立與落實
(
) 組織層面—青少年輔導之機構之整合
(
) 策略層面:建立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
1.
問題之形成因素包括 p.378~379
(1)
家庭因素 (2) 學校因素 (3) 工作場所因素 (4) 社會因素
(5)
遺傳因素 (6) 個人特質因素 (7) 發展性因素 (8) 機遇互動因素
2.
問題分類
(1)
反社會行為 (2) 非社會行為分類 (3) 服務對象 (4) 策略之層面 (5) 服務方式
(
) 輔導網路層面:建立少年之支持網路
1.
建立青少年輔導網路系統: 評16
(1)
教育系統 (2) 主要之社會化整合系統 (3) 危機處理系統
2.
建立學校輔導工作社會資源網
*青少年的支持網路系統分為:p.380 15
1.
自我支持系統:指少年自我概念及處理情緒壓力的方式。
2.
家庭支持系統:指父母管教、家庭氣氛、家人關係及角色負荷程度。
3.
社會支持系統:
(1)
經濟:急難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金錢、物質方面的協助。
(2)
情緒:指快樂、痛苦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精神支持。
(3)
服務:指需協助時,親戚、朋友、老師、福利機構提供服務的程度。
(
) 政策指導層面—研擬「青少年輔導法」或「青少年福利法」。
(
) 問題指標層面—建立青少年問題之重要社會及行為指標
(
) 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專業分工層面:p.385
確定於處理青少年偏差行為時問題之界定及不同專業領域之分工及合作。
(
) 重視青少年生涯輔導
(
) 加強青少年福利措施及輔導
() 結論:p.389
1.
結合專家及輔導機構,發展適合國情健康之青少年次文化,建構我國青少年輔導策略及青年輔導模式。
2.
結合政府及社會資源建立青少年輔導體系。
3.
由根做起,訂定法令,加強及落實親職教育。
4.
推動青少年發展法及學生輔導法,建立青少年輔導專業證照制度。
5.
結合社會資源建立青少年輔導服務網路。
6.
保護青少年生命安全及青年身心健康之保健。
7.
擴展青少年之國際交流以增進青年之國際觀。
8.
鼓勵青少年社會服務之參與以培養青年之社會服務理念。
9.
加強青少年之休閒輔導。
10.
加強青年法治教育,以免未知法而犯法。

第十三章 青少年次文化之探討

青少年次文化之定義p397
青少年為人生介於兒童期到成年期之間的一個發展階段,為介於青春期開始到骨骼發育完成的一個生命時刻。
青少年:界定為10~24歲之間的男女

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p398
1.    是一種社會變遷之新產物
2.    是一種橫斷性次文化
3.    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
4.    為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
其表現則顯現於其語言、服裝、舞蹈、音樂、髮型、抽菸、藥物、性關係等表相。

青少年次文化之重要內涵p398
1.    獨特之價值與規範。認同於成人又不同與成人及兒童
2.    特殊之暗語
3.    易受大眾傳播之影響
4.    注重流行風尚
5.    重視同儕歸屬
6.    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
7.    同儕支持:如哥兒們
8.    滿足特殊需求,如犯罪或脫序次文化
9.    國際化之衝擊
10.  多元文化之影響
11.  身心發展特徵的急速化
12.  性別議題的互動
13.  社會變遷的影響
14.  青少年之社會參與

新人類之社會意識p399
1.    似乎缺乏對別人的信任,尤其是女性「新人類」尤然
2.    對所謂異己或異端並沒有展現所謂的包容度;對性關係並沒有特別的開放
3.    對台灣貧富不均此社會問題之嚴重程度有相當的敏感,社會福利之不滿也特別的深刻
4.    響往之社會福利,傾向於強調政府之福利角色,以及對平等權、工作權和安養權之保障
青少年之同儕關係日形重要
青少年之意外事故及自殺值得關切

一般性策略之青少年輔導方法p400
1.    關係建立:關注及回饋
2.    認知:關讀輔導及認知改變
3.    制約學習:行為改變及行為練習
   
行為改變:訂下合適目標→簽下契約→調整目標→結合家長及導師資源→正向經驗統整及增強→追蹤聯絡
4.    模仿:角色扮演、示範作用及同儕輔導
5.    環境改變:家族輔導諮商及改變環境
6.    自制:自我管理=>對自己負責
7.    教育:法律教育及親職教育
8.    支持:建立支持系統及轉介網
9.    其他少年輔導相關事宜

心理衛生預防層次p410
1.    初級預防→一般性預防
2.    次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3.    三級預防→危機調適

校園危機事件之定義p412指發生在校園內、外與學校師生有關安全、緊急事故。

校園危機事件之分類p412
1.   興學生有關之校園危機事件
01.  學生自我傷害行為
02.  學生暴力事件
03.  學生意外事件
04.  高關懷(高風險)學生之界定
2.   與諮商輔導人員及教師有關之校園危機事件
如對老師之暴力事件;包含學生→老師、家長→老師、校外人員→老師、老師之間的暴力事件

青少年產生「自我傷害」行為可能的原因:P413
1.    身體上的因素
2.    心理的重大喪失
3.    學業或工作的失敗
4.    自我成長的危機與困擾
5.    同儕團體的排斥或同儕團體的不當次文化
班級學生「自我傷害」行為之防範P416
主要包涵評估→處理→預防→對危機事件時之流程及應變措施
評估「自我傷害」程度
1.    放下焦慮跟「自我傷害」傾向學生討論「自我傷害」事宜
2.    評估「自我傷害」學生的危險程度及可能潛在危險因素

老師對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之處理原則P417
1.    傾聽-不做價值判斷、注意學生「自我傷害」的徵兆
2.    不要直接詢問「自我傷害」事宜
3.    真誠、鼓勵分享感受,及適時之自我開放
4.    了解及澄清學生的問題
5.    關心及支持
6.    提供支援及資源
7.    立即且合適的行動

班級「自我傷害」行為之預防P417
1.    加強學生「生命價值教育」
2.    協助學生及其家長有關「自我傷害」行為的徵兆
3.    使學生在了解及面對問題時能善用壓力調適方法
 說出來、寫下來、唱出來、動出來、想開來
4.    了解並善用學校「危機處理網路」
(1)
可建立「班級社會資源運用卡」或「學生個人資源卡」
(2)
了解並善用學校「危機處理網路」

老師處理「自我傷害」時之參考要項P420
1.    對於經謹慎評估有高「自我傷害」傾向學生應提供適宜且即時之情緒支持
2.    老師應扮演一個關懷、真誠的協助者角色
3.    老師宜做的事項
01.  興學生直接討論他自殺的想法
02.  恰當的表達關心使學生覺得不孤獨
03.  態度積極黯淡但要冷靜
04.  協助學生澄清死亡的真象
05.  適當強調環境與個人的可變性
06.  立刻採取行動
07.  家長必須被聯絡,但須協助家長引發對學生有支持的反應
4.    老師不宜做的事
01.  驚慌失措
02.  於談話中刺激學生之罪惡感
03.  想強制的去除學生「自我傷害」的工具
04.  向學生保證「一切都沒有問題」
05.  強調自我的價值觀「反對自我傷害」
06.  輕視學生的問題
07.  讓學生獨處
08.  表示你已放棄了努力

學生暴力事件處理之步驟原則P421
1.    了解暴力行為之原因
2.    學生暴力事件之處理
暴力行為是一種道德判斷問題,因此需要道德價值訓練。「攻擊替代行為訓練模式」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行為、情緒及認知三個方面來減弱攻擊性行為。其模式如下:
01.  利社會技巧訓練-可分為六大類
I.    初階性社會技巧-展開談話、自我介紹、讚美別人
II.  進階性社會技巧-求助、道歉
III.情緒性處理技巧-處理憤怒、表達關懷、害怕
IV.  回應挑釁的技巧-回應嘲諷、談判技巧、助人技巧
V.    壓力處理技巧-面對排斥、讉責的處理
VI.  計劃性的技巧-目標設定、下決心
02.  生氣控制訓練-教導成員如何減低憤怒與攻擊性行為=>減少一切反社會行為
其步驟如下:判斷挑釁物→判斷線索→使用減弱物→使用削弱物→使用自我評量
03.  道德推理訓練:包含一系列設計來提升人類公平、公正的概念,以及關懷他人的權力和需要。如此的提升可促使他們產生更合理的行為。
04.  實施生氣控制訓練的自我教導

學生暴力事件處理步驟原則P424
1.    準備期:以平常心看待少年暴力行為
2.    處理期:當少年出理暴力行為時-
01.  情緒的自我調適(不被激怒)
02.  找出少年出現暴力行為的原因所在(分析、了解、同理)
03.  讓少年有一個澄清的機會(澄清、溝通)
04.  理性的處理態度(尊重及合理的處置)
05.  回饋與增強
3.    追踨期

諮詢輔導人員及教師如何因應校園暴力之具體作法P425
1.    態度上表現冷靜、自制、自信
2.    保持說話並維持平常聲調
3.    嘗試轉移施暴者注意力
4.    如果施暴者目的要支配你,可以假意順從,伺機逃離
5.    若施暴者之攻擊性很明顯,可思考逃離路線及方法
6.    與武裝施暴者須保持距離
7.    盡可能把環境中之潛在武器帶走
8.    疏散旁觀者
9.    使用語言使處境平靜下來

諮商輔導人員及教師於暴力情境下之自省P425-可自我省思並自我提醒,以避免對學生發生暴力行為
諮商輔導人員及教師於暴力情境下之危險測試

其他如加強父母效能訓練、問題解決技巧訓練、諮商輔導人員及教師效能訓練、家庭功能訓練、理情心理諮商等

學習網站上之自我評量

第八章
*簡答題
(一)生涯發展之任務?
0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
02、能善用資源。
0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
0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
0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
06、能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
0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
08、確定自己之喜好。
0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
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
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二)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觀念?
青少年之生涯輔導誠如洪寶蓮(民83)「青少年之生涯規劃教育,必須從父母、師長、學生三方面同時並進,方能更加提升輔導之效能」,即由「人盡其才」之觀點來發展青少年的「材」。換句話說必須藉由探索自我「幫助青少年了解他的材(能力)是什麼?」、「幫助青少年了解他最喜歡發揮的『材』是什麼?」、藉由探索外在生涯世界「幫助青少年他如何(生涯規劃)才能盡其所能?」、「幫助他探索他未來想做的事是什麼?要具備什磨能力?」、「他如何培養未來的生涯能力(生涯教育)」、「在什麼地方才可能展期所長?」、「外在世界實現其長之機會(生涯機會)之可能性,面臨之生涯助力及阻力有多少?」進而規劃生涯目標,尤其如何使青少年及關心他或他的重要關鍵他人接受人盡其才的觀念。
(三)國中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
答:青少年於生涯輔導除要參考上述之生涯輔導策略外,並要有具體之方法以其對青少年之生涯發展提供適宜之輔導方法,協助青少年平安順利完成發展任務。
1.
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之生涯輔導措施
包括配合學校教育體系中國中之輔導活動課程中生涯輔導課程,不僅上課要安排接受生涯輔導訓練之輔導教師,更要結合工作世界之最新訊息,跳脫過去只重視職業之安排,將重點放在協助學生生涯探索個人興趣、性向、價值觀。
2.
以家族職業樹之探索協助青少年了解其父系及母系家族之職業,不僅比較祖父母與父母之職業於不同時代之差異,家族之職業之分配,了解其未來職業之資源。
3.
邀請班上青少年父母不同職業之代表利用班會或親子日未班上同學介紹職業概況、具備條件、未來發展及市場需。
4.
學校輔導室配合生涯輔導措施規劃適宜之心理測驗計畫,如國一實施智 力測驗、國二實施興趣測驗。
5.
利用班會有機會讓學生分組討論其嚮往之行業,依興趣分組訪問相關家長或老師安排或陪同訪問相關機構。
6.
學校舉辦相關之輔導活動如邀請不同行業或校友中之傑出者蒞校座談。
7.
社區中之相關輔導機構如職訓中心、國民就業輔導中心共同舉辦生涯輔導活動,如就業博覽會。
8.
舉辦生涯升學之說明會邀請學長回校現身說法說明重可能之生涯升學之可能徑路。
9.
利用校園網路系統讓青少年生涯BBS 站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
10.
邀請父母或關鍵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子女實施生涯教育。

第九章
簡答題
一、青少年同儕團體之特徵?
答:綜合各學者(魏麗敏,民86; 林清江,民61;ordon,1969)對同儕團體
之特徵歸納如下:
1.
地位之平等性:青少年於同儕團體中,由於年齡、能力較接近,相較於與成人相處時之附屬地位,因此易於彼此平等地相互學習。
2.
心理之自由性:於同儕團體中青少年不必被強迫的接受成人之權威,易於自由的表達其期價值觀點,自由的探索其在團體中之關係及自己於團體之地位。
3.
接觸之密集性:青少年喜歡接觸其同儕團體,常花許多時間相處或共同從事其共同興趣
之活動,交談其有興趣之話題,因此接觸是密集的。
4.
充分之互動性:由於前數之接觸密集加上心理之自由因此於青少年之同儕團體溝通是
充分且互動頻繁的。
5.
關係之密切性:於相互支持關心之青少年同儕團體,又常密集之接觸及溝通,建立密切之關係,因此當有困擾優先考量傾訴之對象常識其同儕之好友。
6.
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由於共同之發展背景、興趣、話題加上前述之各項特性因此更能相互了解及相互同理。
7.
團體之從眾性:青少年重視其同儕之觀點,加上由於同儕團體亦會產生順服之要求及制裁之壓力,因此青少年同儕團體也會有從眾行為之現象。
二、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
答:1.了解需求:要了解受輔者之需求並訂定具體的輔導目標。
  2.確定方式:確定同儕輔導進行的方式,時間、地點與具體流程及內容,團體之結構化程度。
  3.善用資源:確定可運用的人力與財物或物質資源。
  4.把握動機與志願性:招募同儕輔導員訓練過程必須讓其了解其角色責任及所要達成之目標,必須參加之訓練、時間、督導及考核標準,以及未來必須付出之服務準則及時間。
  5.提供訓練與督導:同儕輔導原因其輔導與任務需求,必須接受一定訓練與督導。
  6.效果評估:同儕輔導之效果必須是可評量的,需有客觀之評量標準及方法。

10
1.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導致新舊世代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彼此之間的相互瞭解更形困難,您認為身為父母或師長者,宜何態度面對此一情形為宜?
1.
現代社會的電子媒體(電視、廣播、網路、光牒等)以及平面媒體(報章、雜誌、書籍等), 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力量是不容忽視的,也同時產生正反兩面的影響效果,而其中有那些是您比較擔心的負面影響作用?
2.
受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趨勢的影響,各國文化間的傳遞及交流益發的明顯,國際文化的接觸,使得青少年所接觸的文化更為多元豐富也更為複雜。就您觀察所及,這些對於青少年的影響主要有那些?
3.
由於社會規範對於社會成員行為的約束力量益形薄弱,致使若干青少年出現如:飆車殺人、吸毒販毒、搶劫、狂亂性派對等違反法律和社會規模的行為,面對部分青少年行為不受社會規範約束的現象,您有何看法及因應改善的建議?
4.
青少年次級文化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請舉一例說明之。
5.
請搜集青少年常於網路上所使用的「火星文」若干,並釋其義。
第十一章

簡答題
一、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何?
答:1.個人因素
  (1)個人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影響智力或其他生理發展遲滯、過快、匱乏或對生理不利因素,或先天犯罪傾向如遺傳基因染色體之特殊現象。後天如腦部受傷或其他意外因素引起之生理傷害。
  (2)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發展不利因素包括幼年重大創傷經驗或變故
2.
家庭因素
  (1)夫妻失和影響子女人格發展
  (2)破碎家庭如離婚、遺棄、死亡影響子女失怙
  (3)父母不良習性如吸毒、酗酒或從事不正當營業
  (4)家庭經濟貧窮以至影響對子女照顧
  (5)父母管教態度偏頗如偏心、溺愛、過嚴過鬆或不管
3.
學校因素
  (1)師生關係不適應引發學習抗拒。  (2)學校課程缺乏彈性對於。
  (3)教師貫教態度不當,獎懲方法不當。(4)教師情緒不穩,引發生生衝突。
  (5)班級人際關係不良,或遭到同儕排斥。(6)學習成績低落引發排斥學習興趣。
  (7)學校功課壓力過大引發拒學或懼學。 (8)同學暴力或威脅而懼學。
  (9)同學間兩性人際關係困擾如單戀、失戀或三角關係。
4.
社會因素
  (1)社會經濟退引發家庭經濟困境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甚至失學。
  (2)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如味追求流行影響學業。
  (3)被不良組織或幫派吸收影響學業。
  (4)社會媒體之不當刺激及示範,影響其行為學習。
5.
發展因素
  (1)青少年生理發展遲滯。   (2)青少年心理發展任務之未能達成。
二、網路犯罪類型為何?
答:1.網路色情類型:散布或販賣猥褻圖片、在網路上媒介色情交易,散布性交易訊息,或所謂「援交」。
  2.線上遊戲衍生犯罪:網路竊盜(竊取遊戲帳號、虛擬寶物、裝備、貨幣等)、詐欺(以詐術騙取玩家遊戲裝備)、強盜、恐嚇、賭博等問題。
  3.網路誹謗:例如散播衛生棉長蟲、誹謗老師校長同學、冒用他人名義徵求性伴侶將名人照片移花接木。
  4.侵害著作權:在網路上販售大補帖、張貼散布他人著作、下載他人著作燒錄散布等。
  5.網路上販賣 毒品禁藥:以「新的FM2 藥丸,可快速睡著」為主題,在網路上刊登販賣訊息。
  6.網路煽惑他人犯罪:在網站登載販賣槍枝的資訊、教製炸彈等。
  7.網路詐欺:利用網路購物騙取帳號,或以便宜廉售家電騙取價款。
  8.網路恐嚇:寄發電子恐嚇郵件 。
  9.網路駭客:侵入或攻擊網站,刪除、變更或竊取相關資料。
  10.網路集體自殺傳播,如日本之網路相約自殺或網路上自殺手方法,有教唆之嫌。而且藉由網路知傳播似乎有散佈及擴展之現象。
第十二章
簡答題
一、由偏差行為為心理不健康之觀點;為健康的狀態如下定義:「良好習慣多,不良習慣少之心態謂之健康;反之,不良習慣多,良好習慣少的心態是不健康的。」更進一步認為如果一個人利己行為少;不利己行為多即為不健康,不利己行為之六項評定標準為:
答:1.給自己帶來苦痛或不快樂。  2.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
  3.惹來新問題。        4.給別人帶來痛苦。
  5.給別人惹來新問題。     6.不會解決別人當前的問題。
二、聯合國青少年政策之十項重要議題中教育議題具體行動方案為何?
答:1.提高青少年的基礎教育、技能培訓與識字水準。
  2.提升青少年對文化遺產和當代社會型態的認識。
  3.促進青少年間相互尊重和了解,以達成和平、團結、容忍的理想。
  4.加強職業與專業訓練。       5.促進人權教育。
  6.結合企業推展青少年就業培訓方案。
  7.設立培訓青少年勞工和青年領導人員的基礎設施。
三、試對世界各國青少年政策加以分析:
答:綜合聯合國、歐盟及參考世界各國之青少年政策,其基本內涵不外乎下述
幾點:
  1.重視青少年健全生涯發展。 2.考量青少年之需求及身心健康維護與發展。
  3.青少年政策之策略兼含補救性之問題解決、預防性及發展性
  4.青少年政策之兩大工作取向包括:
   (1)「青少年問題預防與輔導」取向
    如日本及我國重視青少年福利、犯罪及藥物濫用防制、青少年保護處遇。
   (2)「人力資源」取向
     重視青少年投資,重視青少年就業輔導訓練、促進青少年志願服務學習、加強國際視野與領導力,累積青少年人力資源與社會資本,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新加坡。
  5.全球化世界觀念之培養。
  6.加強青少年之公共事務與志願服務參與,重視青少年NGO(非政府組織)對青少年工作之價值與支持。
  7.因應變遷社會中青少年之生涯規劃能力培養及生涯轉換之因應及輔導。
  8.重視性別平等與多元文化之尊重與融合。    9.重視青年與衝突與防止。
  10.加強世代間的關係之溝通與傳承。
  11.重視青少年組織之參與、合作交流及聯結,以建立青少年之服務資源網。
  12.國情化:各項政策須符合各國國情青少年計畫之擬定及執行。
試述修讀本課程的心得與建言歷屆考題
試述修讀本課程的主要動機與收穫。歷屆考題

沒有留言: